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对江西而言,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二十四字”工作方针、落实“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的现实路径。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加速推进江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尤为重要。
深化改革攻坚 激活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巨大潜能
思想一变天地宽,改革一活全盘活。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
擦亮“四最”营商环境改革名片,提升整体竞争力。推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主动对标国际和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尽快出台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注重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赣服通”升级版,探索“区块链+无证通办”,推进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巩固“不见面审批”成果。
深化推广“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加快推进“新基建”项目落地。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总结并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推广应用标准地地图,促进项目落地便利化,尤其要加速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城际高铁和城际轨交、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等新基建项目落地。深化“以亩产论英雄”改革,引导全省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
打造竞争中性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资监管职能转变,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做强做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探索合资新设、增资扩股、股改上市等多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推进“瘦身健体”“处僵治困”。健全支持民营经济改革发展机制,加快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歧视性规定和做法,完善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促进开放提升 拓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广阔空间
扩大开放始终是江西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提升是江西发展的关键一招。要充分发挥江西省“沿海腹地、内地前沿”的区域优势,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坚持“向外拓、对内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主动对接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株潭、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赣京、赣浙、赣湘、赣粤等一批省际合作平台。以南昌综合枢纽、九江水港、赣州内陆港、上饶高铁枢纽为支点,建设具有承载大物流集散、大产业集聚、大商贸活动功能的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申报中国(江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创国家级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试验区。
强化“引进来、走出去”。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创新招商、安商、扶商体制机制,探索设立省级招商引资引导基金,持续开展“三请三回”和“三企”入赣,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举,围绕需要做优做强做大的产业、围绕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及有实力的央企民企、围绕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措施,支持江西省优势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对外投资联合体,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股权、创业投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营销服务体系,让江西制造、江西服务、江西品牌走向世界。
突出“聚人流、畅物流”。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建设物流枢纽和货运集散中心,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健全赣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机制,加快建设江海联运通道、海铁联运通道、陆路进出境通道、高铁通道、航空口岸通道等,推动陆上、水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联通。加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的帮扶力度,通过优化出口产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出口市场,加大重点产品进口,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强化创新引领 打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劲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时代的竞争,本质是创新之争。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紧紧扭住创新的“牛鼻子”。
加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尽快出台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及支持政策,全面提升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能力。实施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省内外重点共建创新平台、产业重点创新平台等提升行动,做实做细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中科院江西育成中心等省内外重点共建创新平台,以及产业重点创新平台、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建设未来技术综合研究基地。启动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创建,探索建立省级实验室体系,支持华为VR/AR软件中心、江西欧菲电子信息中央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分院、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等建设。
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倍增计划,发布省级产业重点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目录,科学论证一批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以揭榜制等方式支持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更多创新链、产业链的“根”扎在江西的土地上。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推广应用工程和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工程,建立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鼓励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构建科技研发、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加快推进全域创新,围绕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培育引进,突出创新链、生态圈,着力打造创新生态体系。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启动建设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综合示范(试验)园区。实施好省“双千计划”“青年井冈学者”等人才支持和培育计划。推进产学研单位之间人才顺畅流动,完善科研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家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建设一流研发机构,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加大政府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筑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硬支撑
对寻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江西而言,需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和水平,进一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积极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大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力度,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优质企业根植性,培育一批产业控制力强的“链主企业”。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深入实施5G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促进5G移动互联建设和5G+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加快建设赣江新区,推进开发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实施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探索开发区市场化建设和运营模式,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基金”等机制。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智能传感、移动支付、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在金融、民生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广应用,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推进批发市场、商贸集市转型升级。支持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专业服务企业和品牌服务机构。加速推进“5G+VR”融合发展,以5G驱动VR技术在大众生活、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应用。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三块地”改革。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立种质资源平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全国构建有影响有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擦亮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金字招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乡愁产业等乡村新型服务业。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产品优化品种结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建立健全品牌准入退出机制。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深入推进“123+N”智慧农业建设,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推广使用。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打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通道
利用绿色生态这一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以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体现江西省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速推进江西省“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名片”。深入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改革试验,围绕解决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重点区域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尽快提升其生态功能;健全完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保护管理制度,以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生态系统健康与永续发展水平,提高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加快摸底确权编表进程,推动绿色生态资源变资产变资本。在探索试点基础上,加快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进程,尽快着手编制自然资源价值量资产负债表。大力开展全要素、全省域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健全全省自然资源信息大数据。以市场化手段推进资源变资产变资本,最大化释放全省自然资源市场价值。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完善产业发展制度体系,支持引进科技含量高、环保能力强、能耗低、排放低的企业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江西省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大型保险公司开发森林保险、湿地林地、生态环境保护区等特色绿色险种,支持绿色发展基金参股PPP项目。引导、督促园区和企业实施低碳化、循环化改造。坚持“生态+”理念,持续深入打造“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等品牌,加快推进江西省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中医药养生保健、温泉理疗、竹林疗养、森林体验、候鸟观赏等新型“生态游”业态。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塑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格局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江西省比较突出的问题。加速推动高质量跨越式,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后续扶持、综合保障扶贫等措施和“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帮扶。开展脱贫攻坚排查普查。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高水平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加速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发展,深入推进昌九、昌抚一体化,加快丰樟高、鄱余万融入大都市圈进程,提升“引领圈”首位度。加快建设高铁新城和高铁经济试验区,推动相关产业项目向高铁沿线集聚。加快建设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际内陆港;将吉泰走廊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向莆经济带发展升级。支持九江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全面落实新一轮支持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加快上饶和宜春区域中心城市、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鹰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试点示范基地、萍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等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经济加快实现创新倍增。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激发城乡消费潜力。推动建设社区基本生活服务综合消费服务中心,完善社区生活“一站式”服务功能。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的生产方式和供给方式,满足中高收入群体追求高端服务定位和品牌效应的消费需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建设一批乡镇微商圈和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乡镇商贸集聚水平。大力发展多元化夜间消费业态,推出一批富有江西地方特色的夜间消费活动项目,建设一批服务型夜间经济集聚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弥补“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短板。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通过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高端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有效满足服务消费的升级需求。破除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消费环境不完善等体制机制障碍,解决阻碍消费升级的“痛点”“堵点”问题,积极营造让消费者放心的外部环境。
(作者原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现为江西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