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4月13日电 42岁的“船老大”吴华山站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堤坝上,远眺对岸的一座鄱阳湖码头,仅三两艘渔船靠岸,不见过去熙来攘往的场面。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丰水期湖面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被称为“长江之肾”,是无数水生生物和候鸟的天堂。
吴华山家世代以打鱼为生。1959年春天,吴华山的爷爷带着全家,沿长江岸线拉纤,拖着一艘木船从河道狭窄、渔业资源有限的江苏盐城逆流而上,用了3个月才到达鄱阳湖畔。
吴华山出生在鄱阳湖的渔船上,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会了打鱼。如今,他是当地渔业协会的负责人,带领着三十多户渔民,150多艘渔船。
不过,就在今年2月开始,吴华山响应政府的号召,逐步弃船、收网、登岸,告别近30年的打鱼生涯,开始另谋生路。
为了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在今年1月1日实行长江十年禁渔。
作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鄱阳湖湖区的300多个渔村,2万户总计超过10万名像吴华山一样的渔民将结束千百年的生活方式,“洗脚上岸”。
“在船上待了快半辈子,是时候上岸了。”吴华山说。在他看来,鄱阳湖如同母亲一般,但现在这位“母亲”需要休养生息。
“2005年后,捕到的鱼开始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吴华山说,20世纪90年代初,他和父亲一天能捕到上千斤鱼,现在最多时也不过数百斤。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渔业部门曾对鄱阳湖的鱼类进行了一次普查,当时鄱阳湖的鱼类共有158种。而在此后的数十年间,鄱阳湖鱼类减少了30余种。鲥鱼、胭脂鱼等濒临灭绝,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的产量也越来越少。
拥有400余种鱼类的长江渔业资源锐减。“高峰时期,长江捕鱼量每年达到100万吨,如今一年不足10万吨。”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官员说。
长江仅剩的淡水鲸类——江豚数量也在急剧下降,2017年长江江豚数量降至1000头左右,如今已不足千头。
这并不是鄱阳湖第一次开始禁渔,以前每年的3月至6月是长江鱼类洄游产卵期,也是鄱阳湖的禁渔期。三个月的禁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鄱阳湖鱼类资源的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大趋势。
“冬天大片湖床裸露出来,野草疯长,如同北方大草原。”吴华山说,其中原因之一,由于泥沙堆积,湖床抬高,枯水期时间延长,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占。
吴华山带头向政府上交了渔民证、4艘渔船和全部渔网。按照政府的补偿政策,他领到7万余元补贴。捕捞协会的30多户渔民也纷纷跟随。
交了船开始二次创业的吴华山依旧离不开水。动用多年的积蓄,吴华山在象山镇的堤坝附近承包了近400亩水田,开始养小龙虾。
“其他技术不懂,鱼虾的生活习性我可是内行。”吴华山说,养殖小龙虾的关键是保持水质的洁净,种上水草,让小龙虾自我清洁。
今年,他往水田里放了1万斤虾苗,按照今年的行情,等到5月份小龙虾上市,可赚20万元左右。捕捞完小龙虾后,6月份他还要在水田里继续种水稻。
过去鄱阳湖渔民靠天吃饭。吴华山算了一笔账,在鄱阳湖里打鱼抓小龙虾,年景好的时候一年能赚十余万元,若是遇到早旱,一年不过四五万元收入。
早在2013年,中国政府就启动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政府为吴华山划拨了一块宅基地,补贴3万元帮助他建房。
“如今交了船,就彻底告别了风里来浪里去的生活。”他说。
鄱阳湖10万渔民中,有不少人像吴华山一样在这场生态改革中实现转型。
在九江市湖口县,渔民江宝林上岸退捕后干起了水电工,一天收入约200元。上饶市余干县石口镇古竹村的朱少旺去年11月“洗脚上岸”后,在康山大堤旁办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30多万元……
南昌市新建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云平说,政府还将为渔民提供技能培训,“我们已经将渔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保范围,让他们离开船也能维持正常生活。”
“我们还将聘请渔民组成鄱阳湖‘护鱼队’,协助政府打击禁渔期非法捕捞的行为。”谭云平说,渔民变成鄱阳湖“守护神”,将是中国最大淡水湖最美好的图景。
“鄱阳湖永远是我们渔民的‘家’。”吴华山说。
请输入验证码